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

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

《本草纲目》草部七(10)

【简介】颂曰∶今医治风及金疮、面药方多用之。往往与白芨相须而用。 【附方】旧四,新十。 发背初起∶水调白蔹末,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 疔疮初起∶方同上。(《圣惠方》) 一切痈肿∶权曰∶白蔹、赤小豆、藜芦一分,为末

颂曰∶今医治风及金疮、面药方多用之。往往与白芨相须而用。
【附方】旧四,新十。
发背初起∶水调白蔹末,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
疔疮初起∶方同上。(《圣惠方》)
一切痈肿∶权曰∶白蔹、赤小豆、藜芦一分,为末。酒和贴之。日三上。
面鼻酒渣∶白蔹、白石脂、杏仁各半两,为末,鸡子清调涂,旦洗。(《御药院方》)
面生粉刺∶白蔹二分,杏仁半分,鸡屎白一分,为末。蜜和杂水拭面。(《肘后方》)
冻耳成疮∶白蔹、黄柏等分。为末。生油调搽。(谈野翁方)
汤火灼伤∶白蔹末敷之。(《外台》方)
诸物哽咽∶白蔹、白芷等分。为末。水服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
铁刺诸哽,及竹木哽在咽中∶白蔹、半夏(泡)等分。为末。酒服半钱,日二服。(《圣惠方》)
胎孕不下∶白蔹、生半夏等分。为末,滴水丸梧子大。每榆皮汤下五十丸。(《保命集》)
风痹筋急肿痛,展转易常处∶白蔹二分,熟附子一分,为末。每酒服半刀圭,日二服。以身中热行为候,十日便觉。忌猪肉、冷水。(《千金方》)
诸疮不敛∶白蔹、赤蔹、黄柏各三钱(炒研),轻粉一钱,为细末。先用葱白浆水洗净,敷之。(《瑞竹堂方》)

女萎

(《李当之本草》)
【集解】恭曰∶女萎叶似白蔹,蔓生,花白子细。荆襄之间名为女萎,亦名蔓楚。用苗不用根。与葳蕤全别。今太常谬以为白头翁者是也。
时珍曰∶诸家误以女萎解葳蕤,正误见葳蕤下。
【修治】 曰∶凡采得阴干,去头并白蕊,于槐砧上锉,拌豆淋酒蒸之,从巳至未出,晒干。
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
【主治】止下痢,消食(当之)。风寒洒洒,霍乱泄痢肠鸣,游气上下无常,惊痫寒热百病,出汗(《唐本》)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下不止∶女萎、云实各一两,川乌头二两,桂心五钱。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丸,水下,一日三服。(《肘后方》)
身体 疡斑驳∶女葳膏∶用鲁国女葳、白芷各一分,附子一枚,鸡舌香、木香各二分。为末,腊猪脂

赭魁

(《别录》下品)
【释名】时珍曰∶其根如魁,有汁如赭,故名。魁乃酒器名。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∶生山谷中。二月采。
弘景曰∶状如小芋,肉白皮黄,近道亦有。
恭曰∶赭魁大者如斗,小者如升。蔓生草木上,叶似杜衡。陶所说乃土卵也。土卵不堪药用。梁汉人蒸食之,名黄独,非赭魁也。
保升曰∶苗蔓延生,叶似萝 ,根若菝 ,皮紫黑,肉黄赤,大者轮 如升,小者如拳,所在有之。
时珍曰∶赭魁闽人用入染青缸中,云易上色。沈括《笔谈》云∶本草所谓赭魁,皆未详审。今南中极多,肤黑肌赤,似何首乌。切破中有赤理如槟榔,有汁赤如赭,彼人以染皮制靴。闽人谓之余粮。本草石部禹余粮陶氏所引,乃此物也。谨按∶沈氏所说赭魁甚明,但谓是禹余粮者,非矣。禹余粮乃今之土茯苓,可食,故得粮名;赭魁不可食,岂得称粮耶?土卵即土芋也,见菜部。

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恭曰∶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心腹积聚,除三虫(《本经》)。

鹅抱

(宋《图经》)
【集解】颂曰∶生宜州山林中。附石而生,作蔓,叶似大豆。其根形似莱菔,大者如三升器,小者如拳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切片,阴干用。
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风热上壅,咽喉肿痛,及解蛮箭药毒,捣末酒服有效。亦消风热结毒赤肿。酒摩涂之,立愈(苏颂)。

伏鸡子根

(《拾遗》)
【释名】承露仙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∶生四明天台山。蔓延生,叶圆薄似钱,根似鸟形者良。
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解百药毒,诸热烦闷,急黄,天行黄胆,疟瘴中恶,寒热头痛,疽疮。马黄牛疫。水磨服之,新者尤佳。亦敷痈肿,与陈家白药同功(藏器)。
【附录】仰盆(《拾遗》)
藏器曰∶味辛,温,有小毒。水磨服少许,治蛊飞尸喉痹。亦磨敷皮肤恶肿。生东阳山谷。苗似承露仙,根圆如仰盆状,大如鸡卵。
藏器曰∶主解诸药毒游风,手脚软痹。并生研服之,涂之。生岭南山石间。引蔓而生,叶有三丫,花紫色。与伏鸡子同名承露仙,而伏鸡子叶圆。
时珍曰∶以根三两,磨汁或煎浓汁服。并解蛊毒。

千金藤

(宋《开宝》)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∶千金藤有数种,南北名模不同,大略主疗相似,或是皆近于藤也。生北地者,根大如指,色似漆;生南土者,黄赤如细辛。舒、庐间有一种藤,绕树生,冬青,亦名千金藤。江西林间有草生叶,头有瘿子,似鹤膝,叶如柳,亦名千金藤。又一种似荷叶,只大如钱许,亦呼为千金藤,又名古藤,主痢及小儿大腹。千金者,以贵为名。岂俱一物,亦状异而名同耶?若取的称,未知孰是?又岭南有陈思岌,亦名千金藤。
【气味】缺
【主治】一切血毒诸气,霍乱中恶,天行虚劳疟瘴,痰嗽不利,痈肿大毒,药石发,癫痫,悉主之(藏器)。
【附录】陈思岌(《拾遗》)
藏器曰∶出岭南山野。蔓生如小豆,根及叶辛香。一名石黄香,一名千金藤。其根味辛,平,无毒。解诸药毒热毒,丹毒痈肿,天行壮热,喉痹蛊毒,并煮汁服之。亦磨涂疮肿。曰∶味苦,平。浸酒服,治风,补益轻身。

九仙子

(《纲目》)
【释名】仙女娇
【集解】时珍曰∶九仙子,出均州太和山。一根连缀九枚,大者如鸡子,小者如半夏,白色。二月生苗,蔓高六、七尺,茎细而光。叶如乌 叶,而短扁不团。每叶丫生子枝,或一或二,袅袅下垂。六、七月开碎青黄色花,随即结实。碎子丛簇,如谷精草子状。九月采根。
【气味】苦,凉,无毒。
【主治】咽痛喉痹,散血。以新汲水或醋磨汁含咽,甚良(时珍)。

山豆根

(宋《开宝》)
【释名】解毒(《纲目》)、黄结(《纲目》)、颂曰∶其蔓如大豆,因以为名。
【集解】颂曰∶山豆根,生剑南及宜州、果州山谷,今广西亦有,以忠州、万州者为佳。苗蔓如豆,叶青,经冬不凋,八月采根。广南者如小槐,高尺余,石鼠食其根。故岭南人捕鼠,取肠胃曝干,解毒攻热效。
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时珍曰∶按∶沈括《笔谈》云∶山豆根味极苦,本草言味甘,大误矣。
【主治】解诸药毒,止痛,消疮肿毒,发热咳嗽,治人及马急黄,杀小虫(《开宝》)。含之咽汁,解咽喉肿毒,极妙(苏颂)。气腹胀,又下寸白诸虫。丸服,止下痢。磨汁服,止卒患热厥心腹痛,五种痔痛。研汁涂诸热肿秃疮,蛇狗蜘蛛伤(时珍)。
【附方】旧十,新三。
解中蛊毒∶密取山豆根和水研,服少许,未定再服。已禁声者,亦愈。
五般急黄∶山豆根末,水服二钱。若带蛊气,以酒下。
霍乱吐利∶山豆根末,橘皮汤下三钱。
赤白下痢∶山豆根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腹白汤下,三服自止。(以上并《备急方》)
卒患腹痛∶山豆根,水研半盏服,入口即定。
头风热痛∶山豆根末,油调,涂两太阳。
头上白屑∶山豆根末,浸油,日涂之。
牙龈肿痛∶山豆根一片,含于痛所。(以上并《备急方》)
喉中发痈∶山豆根,磨醋噙之,追涎即愈。势重不能言者,频以鸡翎扫入喉中,引涎出,就能言语。(《永类方》)
麸豆诸疮,烦热甚者∶水研山豆根汁,服少许。(《经验方》)
疥癣虫疮∶山豆根末,腊猪脂调涂。(《备急方》)
喉风急证,牙关紧闭,水谷不下∶山豆根、白药等分,水煎噙之,咽下,二、三口即愈。(杨清叟《外科》)

黄药子

(宋《开宝》)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木药子(《纲目》)、大苦(《纲目》)、赤药(《图经》)、红药子。时珍曰∶按∶沈括《笔谈》云∶本草甘草注,引郭璞注《尔雅》云∶ ,大苦者,云即甘草也。蔓生,叶似薄荷而色青黄,茎赤有节,【集解】颂曰∶黄药原出岭南,今夔、峡州郡及明、越、秦、陇山中亦有之,以忠州、万州者为胜。藤生,高三、四尺,根及茎似小桑,十月采根。秦州出者之赤药,叶似荞麦,枝梗赤色,七月开白花。其根湿时红赤色,曝干即黄。《本经》有药实根,云生蜀郡山谷。苏恭云∶即药子也,用其核仁。疑即黄药之实。但言叶似杏,其花红白色,子肉味酸,此为不同。
时珍曰∶黄药子,今处处人栽之。其茎高二、三尺,柔而有节,似藤,实非藤也。叶大如拳,长三寸许,亦不似桑。其根长者尺许,大者围二、三肉色颇似羊蹄根。人皆捣其根入染蓝缸中,云易变色也。唐苏恭言,药实根即药子,宋苏颂遂以为黄药之实。然今黄药冬枯春生,开碎花无实。苏恭所谓药子,亦不专指黄药。则苏颂所以言,亦未可凭信也。

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
大明曰∶凉。治马心肺热疾。
【主治】诸恶肿疮 喉痹,蛇犬咬毒。研水服之,亦含亦涂(《开宝》)。凉血降火,消瘿解毒(时珍)。
【发明】颂曰∶孙思邈《千金月令方》∶疗忽生瘿疾一、二年者。以万州黄药子半斤,须紧重者为上。如轻虚,即是他州者,力慢,须用加倍。取无灰酒一斗,投药入中,固济瓶口。以糠火烧一复时,待酒冷乃开。时时饮一杯,不令绝酒气。经三、五日后,常把镜自照,觉消即停饮,不尔便令人项细也。刘禹锡《传信方》亦着其效,云得之邕州从事张 。 目击有效,复试其验如神。其方并同,惟小有异处,是烧酒候香出外,瓶头有津出即止,不待一宿,火不可过猛耳。
【附方】旧二,新五。项下瘿气 黄药子一斤洗锉,酒一斗浸之。每日早晚常服一盏。忌一切毒物,及戒怒。仍以线逐日度之,乃知其效也。(《斗门方》
吐血不止∶药子一两,水煎服。(《圣惠方》)
咯血吐血∶《百一选方》∶用蒲黄、黄药子等分,为末,掌中舐之。王衮《博济方》∶用黄
鼻衄不止∶黄药子为末。每服二钱,煎淡胶汤下。良久,以新水调面一匙头服之。《兵部手集方》只以新汲水磨汁一碗,顿服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产后血晕,恶物冲心,四肢冰冷,唇青腹胀,昏迷∶红药子一两,头红花一钱,水二盏,妇人油钗二只,同煎一盏服。大小便俱利,血自下也。(《禹讲师经验方》)
天泡水疮∶黄药子末,搽之。(《集简方》)

解毒子

(《唐本草》)
【释名】地不容(《唐本》)、苦药子(《图经》)。
【集解】恭曰∶地不容生川西山谷,采无时,乡人呼为解毒子也。
颂曰∶出戎州。蔓生,叶青如杏叶而大,浓硬,凌冬不凋,无花实。根黄白色,外皮微粗褐,累累相连,如药实而圆大,采无时。又开州、兴元府出苦药子,大抵与黄药相类,春采根,曝干。亦入马药用。
时珍曰∶《四川志》云∶苦药子出忠州。性寒,解一切毒。川蜀诸处皆有。即解毒子也。或云∶ 州苦药子即黄药子,方言称呼不同耳。理

【气味】苦,大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解蛊毒,止烦热,辟瘴疠,利喉闭及痰毒(《唐本》)。治五脏邪气,清肺压热(苏颂)。消痰降火,利咽喉,退目赤(时珍)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咽喉肿痛,水浆不下∶苦药、山豆根、甘草、硝石各一分,射干、柑皮、升麻各半两。为末,蜜丸。噙之。(《圣惠方》)
眉棱骨痛,热毒攻眼,头痛眉痛,壮热不止∶解毒子、木香、川大黄各三分,为末,浆水调膏摊贴,干即易之。(《普济方》)
【附录】奴会子(《海药》)
曰∶味辛,平,无毒。主小儿无辜冷疳,虚渴脱肛,骨立瘦损,脾胃不磨。刘五娘方,用为煎服。生西国诸戎。大小如苦药子。
药实根
《本经》曰∶味辛,温,无毒。主邪气诸痹疼酸,续绝伤,补骨髓。一名连木。
《别录》曰∶生蜀郡山谷。采无时。
恭曰∶此药子也,当今盛用,胡名那疏,出通州、渝州。其子味辛,平,无毒。主破血止痢消肿,除蛊疰蛇毒。树生,叶似杏,花红白色,子肉味酸,止用其仁,《本经》误载根字。

顶一下
(7)
63.6%
踩一下
(4)
36.4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