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

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

《本草纲目》虫部三(7)

【简介】腹痛夜啼∶ 虫(炙)、芍药、芎 各二钱。为末。每用一字,乳汁调下。(《圣惠方》) 折伤接骨∶杨拱《摘要方》∶用土鳖焙存性,为末。每服二、三钱,接骨神效。一方∶生者擂汁酒服。《袖珍方》∶用蚵 (即土鳖)六

腹痛夜啼∶ 虫(炙)、芍药、芎 各二钱。为末。每用一字,乳汁调下。(《圣惠方》)
折伤接骨∶杨拱《摘要方》∶用土鳖焙存性,为末。每服二、三钱,接骨神效。一方∶生者擂汁酒服。《袖珍方》∶用蚵 (即土鳖)六钱(隔,醋淬七次),为末。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。病在上食后,病在下食前,神效。董炳《集验方》∶用土鳖(阴干)一个麝香少许为末。每传秘方,慎之。又可代杖。

蜚蠊

(费廉。《本经》中品)

【释名】

石姜(《唐本》)、卢 (音肥)、目》)、香娘子。
弘景曰∶此有两三种,以作廉姜气者为真,南人啖之,故名。
恭曰∶此虫辛臭,汉中人食之,名石姜。亦名卢 ,一名负盘。南人谓之滑虫。
时珍曰∶蜚蠊、行夜、 螽三种,西南夷皆食之,混呼为负盘。俗又为香娘子也。

【集解】

《别录》曰∶生晋阳川泽,及人家屋间。形似蚕蛾,腹下赤。二月、八月及立秋采
弘景曰∶形似 虫,而轻小能飞。本生草中,八、九月知寒,多入人家屋里逃尔。
保升曰∶金州、房州等处有之。多在林树间,百十为聚。山人啖之,谓之石姜。郭璞注
《尔
藏器曰∶状如蝗,蜀人食之。《左传》“蜚不为灾”者,即此。
时珍曰∶今人家壁间、灶下极多,甚者聚至千百。身似蚕蛾,腹背俱赤,两翅能飞,喜灯火之。

【气味】

咸,寒,有毒。
恭曰∶辛辣而臭。

【主治】

瘀血症坚寒热,破积聚、喉咽闭,内寒无子(《本经》)。通利血脉(《别录》)。
食之下气(苏恭)。

【发明】

时珍曰∶徐之才《药对》云∶立夏之日,蜚蠊先生,为人参、茯苓使,主腹中七节,保神守中。则西南夷食之亦有谓也。又《吴普本草》载神农云∶主妇人症坚寒热,尤为有

行夜

(《别录》)

【校正】

并入《拾遗》负盘。

【释名】

负盘(《别录》)、屁盘虫(弘景)、屁 。
弘景曰∶行夜,今小儿呼屁盘虫,或曰屁 ,即此也。
藏器曰∶屁盘有短翅,飞不远,好夜中行,人触之即气出。虽与蜚蠊同名相似,终非一物,戎人食之,味极辛辣。苏恭所谓“巴人重负 ”是也。
时珍曰∶负盘有三∶行夜、蜚蠊、 螽。皆同名而异类。夷人俱食之夜与蜚蠊形状相类,但以有廉姜气味者为蜚蠊,触之气出者为屁盘,作分载∶鲜于叔明好食负盘臭虫。每散,令人采取三、五升,浮温水上,泄尽臭气,用酥及五味熬作

【气味】

辛,温,有小毒。

【主治】

腹痛寒热,利血(《别录》)。

灶马

(《纲目》)

【释名】

灶鸡(俗)。

【集解】


时珍曰∶灶马处处有之,穴灶而居。按∶《酉阳杂俎》云∶灶马状如促织,稍大脚长,好穴

【气味】

缺。

【主治】

竹刺入肉,取一枚捣敷(时珍)。

【附录】

促织。时珍曰∶促织,蟋蟀也。一名 ,一名蜻 。陆玑《诗义疏》云∶似蝗而小月在

(音负终。《拾遗》)

【校正】

并入《拾遗》蚱蜢。

【释名】

负 (音烦)、蚱蜢。
时珍曰∶此有数种, 螽总名也。江东呼为蚱蜢,谓其瘦长善跳,窄而猛也。螽亦作 。

【集解】

藏器曰∶ 螽状如蝗虫。有黑斑者,与蚯蚓异类同穴为
时珍曰∶ 螽,在草上者曰草螽,在土中者曰土螽,似草螽而大者,曰螽斯;似螽细长者,曰 曰 螽。《尔雅》云蜀, 也;草螽,负 也,斯螽, 也; 螽, 也;土螽, 也。数稼。五月动股作声其卵,至夏始出。
陆佃云∶草虫鸣于上风,蚯蚓鸣于下风,因风而化。性不忌而一母百子。故《诗》云∶草虫, 螽。蝗亦螽类,大而方首,首有北人炒食之。一生八十一子。冬有大雪,则

【气味】

辛,有毒。

【主治】

五月五日候交时收取,夫妇佩之,令相爱媚(藏器)。

【附录】

吉丁虫(《拾遗》)
藏器曰∶甲虫也。背正绿,有翅在甲下。出岭南。宾、澄诸州。人取带之,令人喜好相爱,媚药也。

金龟子
时珍曰∶此亦吉丁之类,媚药也。大如刀豆,头面似鬼,其甲黑硬如龟状,四足二角,身首皆如泥金装成,盖亦蠹虫所化者。段公路《北户录》云∶金龟子,甲虫也。出岭南。五、六竺法真《
《益部记》云樵《通志》云∶《土诸山中亦时有之。

腆颗虫

(《拾遗》)
藏器曰∶出岭南。状似屁盘,褐色身扁。带之令人相爱也,彼人重之。

叩头虫
时珍曰∶虫大如斑蝥而黑色,按其后则叩头有声。能入人耳,灌以生油则出。刘敬叔《异苑晋傅咸有赋。

媚蝶
时珍曰∶《北户录》云∶岭表有鹤子草,蔓花也。当夏开,形如飞鹤,翅、羽、觜、距皆全蝶,赤黄色。女子收而佩之,如细鸟皮,令人媚悦,号为媚蝶。《洞冥记》云∶汉武时勒毕国献细鸟

木虻

(音萌。《本经》中品)

【释名】

魂常(《本经》)。
时珍曰∶虻以翼鸣,其声虻虻,故名。陆佃云∶蚊害民,故曰蚊;虻害通。

【集解】

《别录》曰∶木虻生汉中川泽,五月取之。
颂曰∶今处处有之,而襄、汉近地尤多。
弘景曰∶此虻状似虻而小,不啖血。近道草中不见有之,市人亦少卖者,方家惟用蜚虻耳。
恭曰∶虻有数种,并能啖血,商淅以南江岭间大有。木虻,长大绿色,殆如蜩蝉,咂牛马或至颠仆。蜚虻,状如蜜蜂,黄黑色,今俗多用之。又一种小者名鹿虻,亦名牛虻,大如蝇,啮牛马亦猛。市人采卖之,三种同体,以疗血为本;虽小有异同,用之不为嫌。木虻倍大,而陶云似虻而小,不啖血,盖未之识耳。
藏器曰∶木虻从木叶中出,卷叶如子,形圆,着叶上。破之初出如白蛆,渐大羽化,拆破便飞,即能啮物。塞北亦有,岭南极多,如古度化蚁耳。木虻是叶内者,蜚虻是已飞者,正如蚕蛹与蛾,总是一物,不合重出。应功用不同,后人异注耳。
时珍曰∶金幼孜《北征录》云∶北虏长乐镇草间有虻,大者如蜻蜓,拂人面嘬 。元稹《长庆集》云∶巴蜀山谷间,春秋常雨,五、六月至八、九月则多虻,道路群飞,咂牛马血流,啮人毒剧溪涧中多水蛆,长寸余,色黑。夏末变为虻,螫人甚毒。观此,则虻之变化,有木有水,非一端也。


顶一下
(3)
42.9%
踩一下
(4)
57.1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