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

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

《本草纲目》草部四(11)

【简介】【附方】新五。 风寒泄泻∶火 丸∶治风气行于肠胃,泄泻。火 草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白汤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 痈疽肿毒,一切恶疮。 草(端午采者)一两,乳香一两,白矾(烧)半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

【附方】新五。
风寒泄泻∶火 丸∶治风气行于肠胃,泄泻。火 草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白汤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痈疽肿毒,一切恶疮。 草(端午采者)一两,乳香一两,白矾(烧)半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热酒调下。毒重者连进三服,得汗妙。(《乾坤秘韫》)
发背疔疮∶ 草、五叶草(即五爪龙)、野红花(即小蓟)、大蒜等分。擂烂,入热酒一碗,绞汁服,得汗立效。(《乾坤生意》)
调下。汗出即愈,极有效验。(《集下五十丸。(《百一选方》)
【附录】类鼻 《别录》有名未用曰∶味酸,温,无毒。主痿痹。生田中高地。叶如天名精。美根,五月采。
时珍曰∶此似猪膏草也。古今名谓或不同,故附于此。
羊屎柴
时珍曰∶按《乾坤生意》云∶一名牛屎柴,生山野中。叶类鹤虱,四痈疽发背,捣敷之。冬月用根。可以毒鱼。

(《纲目》)
【释名】 (与箬同)、时珍曰∶箬若竹而弱,故名。其生疏辽,故又谓之辽。
【集解】时珍曰∶箬生南方平泽。其根与茎皆似小竹,其节箨与叶皆似芦荻,而叶之面青背淡,柔而韧,新旧相代,四时常青。南人取叶作笠,及裹茶盐,包米粽,女人以衬鞋底。

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男女吐血、衄血、呕血、咯血、下血。并烧存性,温汤服一钱匕。又通小便,利肺气喉痹,消痈肿(时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十二。
一切眼疾∶笼 烧灰,淋汁洗之,久之自效。(《经验方》)
咽喉闭痛∶辽叶、灯心草(烧灰)等分。吹之,甚妙。(《集简方》)
耳忽作痛或红肿内胀∶将经霜青箬露在外,将朽者烧存性,为末。敷入耳中,其疼即止。(杨起《简便方》)
肺壅鼻衄∶箬叶(烧灰)、白面三钱。研匀,井花水服二钱。(《圣济总录》)
箬叶灰、蚕纸灰等分,为末。每服二钱,米饮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肠风便血∶茶篓内箬叶,烧存性。每服三匙,空心糯米汤下。或入麝香少许。( 《百一选方》)
男妇血淋,亦治五淋∶多年煮酒瓶头箬叶(三、五年至十年者,尤佳)。每用七个,烧存性,入麝香少许,陈米饮下,日三服。有人患此,二服愈。福建煮过夏月酒多有之。(《百一选方》)
小便涩滞不通∶干箬叶一两(烧灰),滑石半两,为末,每米饮服三钱。(《普济方》)
男妇转脬∶方同上。 吹奶乳痈 五月五日粽箬烧灰,酒服二钱,即散,累效。(《济急仙方》)
痘疮倒靥 箬叶灰一钱,麝香少许。酒服。(张德恭《痘疹便览方》)

(《别录》下品)
【校正】并入《拾遗》江中采出芦。
【释名】苇(音伟)、葭(音加),花名
时珍曰∶按毛苌
《诗疏》云∶苇之初生曰葭;未秀曰芦;长成曰苇。苇者,伟大也。芦者,色卢黑也。葭者,嘉美也。
【集解】恭曰∶芦根生下湿地。茎叶似竹,花若荻花,名蓬 用。
颂曰∶今在处有之,生下湿陂泽中。其状都似竹,而叶抱茎生,无枝。花白作穗若茅花。根亦若竹根而节疏。其根取水底味甘辛者。其露出及浮水中者,并不堪用。按郭璞注《尔雅》云∶葭,即芦也;苇,即芦之成者。 , ,似苇而谓之KT ,即荻也花皆名 (音调)。其萌皆名 ,堪食如竹作帘者是也。所谓 者,今以当薪者物。水旁下色者,谓之碧芦,亦难得。然则芦苇皆可通用矣。
时珍曰∶芦有数种∶其长丈许中空空、皮浓、色青苍者, 也,已成得名。其身皆如竹,其叶皆长如箬叶。其根入药,性味皆同。其未解叶者,古谓之紫 。
曰∶芦根须要逆水生,并黄泡肥浓者,去须节并赤黄皮用。

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消渴客热,止小便利(《别录》)。疗反胃呕逆不下食,胃中良(苏恭)。解大热,开胃,治噎哕不止明)。

【气味】小苦,冷,无毒。
【主治】膈间客热,止渴,利小便,解河豚及诸鱼蟹毒(宁原)。解诸肉毒(时珍)。
【发明】时珍曰∶按《雷公炮炙论》序云∶益食加觞,须煎芦、朴。注云∶用逆水芦根并浓朴二味等分,煎汤服。盖芦根甘能益胃,寒能降火故也。
【附方】旧六,新六。
生姜各十两,橘皮、茯苓各五两,水二斗,煮八升,去滓,分五服,取汗乃瘥。(《外台秘要》)
水煮浓汁,频饮二升。必效。若以童子小便煮服,不过三服愈。(《肘后方》)
膈气滞,烦闷不下食∶芦根五两(锉)。以水三大盏,煮取二盏,去滓温服。(《金匮玉函方》)
反胃上气∶芦根、茅根各二两。水四升,煮二升,分服。(《千金方》)
霍乱烦闷∶芦根三钱,麦门冬一钱。水煎服。(《千金方》)
霍乱胀痛∶芦根一升,生姜一升,橘皮五两。水八升,煎三升,分服。(《太平圣惠方》)
食狗肉毒,心下坚,或腹胀口干,忽发热妄语∶芦根煮汁服。(《梅师方》)
中马肉毒∶方同上。(《圣惠》)
鱼毒∶方同上。(《肘后方》)
食蟹中毒∶方同上。(《千金》)
中药箭毒∶方同上。(《千金》)
茎、叶
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霍乱呕逆,肺痈烦热,痈疽。烧灰淋汁,煎膏,蚀恶肉,去黑子(时珍)
治金疮,生肉灭瘢(徐之才)。江
【发明】时珍曰∶古方煎药,多用劳水及陈芦火,取其水不强,火不盛也。芦中空虚,故能入心肺,治上焦虚热。
【附方】新七。
霍乱烦渴腹胀∶芦叶一握,水煎服。又方∶芦叶五钱,糯米二钱半,竹茹一钱。水煎,入姜汁、蜜各半合,煎两沸,时时呷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吐血不止∶芦荻外皮烧灰,勿令白,为末,入蚌粉少许,研匀。麦门冬汤服一、二钱。三服可救一人。(《圣惠方》)
肺痈咳嗽,烦满微热,心胸甲错∶苇茎汤∶用苇茎(切)二升,水二斗桃仁五十枚,薏苡仁、瓜瓣各半升,煮取二升,服。当吐出脓血而愈。(张发背溃烂∶陈芦叶为末,以葱椒汤洗净,敷之神效。(《乾坤秘韫》)
痈疽恶肉∶白炭灰、荻灰等分。煎膏涂之。蚀尽恶肉,以生肉膏贴之。亦去黑子。此药只可留十日,久则不效。(葛洪《肘后方》)
小儿秃疮∶以盐汤洗净,蒲苇灰敷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
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霍乱。水煮浓汁服,大验(苏恭)。煮汁服,解中鱼蟹毒(苏颂)。烧
【附方】新二。
干霍乱病,心腹胀痛∶芦蓬茸一把,水煮浓汁,顿服二升。(《肘后方》)
诸般血病∶水芦花、红花、槐花、白鸡冠花、茅花等分。水二钟,煎一钟服。(万表《积善堂方》)

甘蕉

(《别录》下品)
【释名】芭蕉(《衍义》)、天苴(《史记注》)、芭苴。
时珍曰∶按陆佃《埤雅》云∶蕉不落叶,一叶舒则一叶焦,故谓之焦。俗谓干物为巴,巴亦蕉意也。《稽圣赋》云∶竹布实而根苦,蕉舒花而株槁。芭苴乃蕉之音转也。蜀人谓之天苴。曹叔雅《异物志》云∶芭蕉结实,其皮赤如火,其肉甜如蜜,四、五枚可饱人,而滋 味常在牙齿间,故名甘蕉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∶甘蕉本出广州。今江东并有,根叶无异,惟子不堪食耳。
恭曰∶甘蕉出岭南者,子大味甘;北间者,但有花无实。
颂曰∶今二广、闽中、川蜀皆有,而闽广者实极甘美可啖,他处虽多,而作花者亦少,近时中州种之甚盛,皆芭蕉也。其类亦多,有子者名甘蕉,卷心中抽干作花。初生大萼,似倒垂菡萏,有十数层,层皆作瓣,渐大则花出瓣中,极繁盛。红者如火炬,谓之红蕉。白者如蜡色,谓之水蕉。其花大类象牙,故谓之牙蕉。其实亦有青黄之别,品类亦多,最甘美,曝干可寄远,北土得之以为珍果。其茎解散如丝,闽人以灰汤练治,纺绩为布,谓之蕉葛。
宗奭曰∶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,自心中抽出,一茎止一花,全如莲花,瓣亦相似,但色微黄绿,中心无蕊,悉是花叶也。花头常下垂,每一朵自中夏开,直至中秋后方尽,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也。
时珍曰∶按万震《南州异物志》云∶甘蕉即芭蕉,乃草类也。望之如树株,大者一围余。叶长丈许,广尺余至二尺。其茎虚软如芋,皆重皮相裹。根如芋魁,青色,大者如车毂。花着茎末,大如酒杯,形色如莲花。子各为房,实随花长,每花一阖,各有六子,先后相次,子不俱生,花不俱落也。蕉子凡三种,未熟时皆苦涩,熟时皆甜而脆,味如葡萄,可以疗饥。一种子大如拇指,长六、七寸,锐似羊角,两两相抱者,名羊角蕉,剥其皮黄白色,味最甘美。一种子大如鸡卵,有类牛乳者,名牛乳蕉,味微减。一种子大如莲子,长四、五寸,形正方者,味最弱也。并可蜜藏为果。又顾 《海槎录》云∶海南芭蕉常年开花结实,有二种∶板蕉大而味淡;佛手蕉小而味甜。通呼
《虞衡志》云∶南中芭蕉有数种∶极大者凌冬不凋,中抽一干,长数尺,节节有花,花褪叶根有实,去皮取肉,软烂如绿柿,味极甘冷,四季恒实。土人以饲小儿,云性凉,去客热,谓之蕉子,又名牛蕉子。以梅汁渍,曝干压扁,味甘酸有微霜,名芭蕉干。一种鸡蕉子,小于牛蕉,亦四季实。一种芽蕉子,小于鸡蕉,尤香嫩甘美,惟秋初结子。一种红蕉花,叶瘦,类芦箬,花色正红,如榴花,日拆一两叶,其端各有一点鲜绿尤可爱,春开至秋尽犹芳,俗名美人蕉。一种胆瓶蕉,根出土处特肥饱,状如胆瓶也。鲁诸地,无米谷,惟种芭蕉、椰子,取实代粮也。
【气味】甘,大寒,无毒。
恭曰∶性冷,不益人。多食动冷气。
【主治】生食,止渴润肺。蒸熟晒裂,舂取仁食,通血脉,填骨髓(孟诜)。生食,破血,合金疮,解酒毒。干者,解肌热烦渴(吴瑞)。除小儿客热,压丹石毒(时珍)。

【气味】甘,大寒,无毒。恭曰∶寒。
颂曰∶甘蕉、芭蕉,性相同也。
【主治】痈肿结热(《别录》)。捣烂敷肿,去热毒。捣汁服,治产后血胀闷(苏恭)。主黄胆(孟诜)头风游风(大明)。
【附方】旧四,新六。
发背欲死∶芭蕉根捣烂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
一切肿毒∶方同上。
赤游风疹∶方同上。
风热头痛∶方同上。
风虫牙痛∶芭蕉自然汁一碗,煎热含嗽。(《普济方》)
天行热狂∶芭蕉根捣汁饮之。(《日华子本草》)
消渴饮水,骨节烦热∶用生芭蕉根捣汁,时饮一、二合。(《圣惠方》)
血淋涩痛∶芭蕉根、旱莲草各等分。水煎服,日二。(《圣惠方》)
产后血胀∶捣芭蕉根绞汁,温服二、三合。
疮口不合∶芭蕉根取汁,抹之良。(《直指方》)
【气味】甘,冷,无毒。
【主治】头风热,止烦渴,及汤火伤。梳头,止女人发落,令长而黑(大明)
病,涎作晕闷欲倒者,饮之取吐,极有奇效(苏颂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小儿截惊∶以芭蕉汁、薄荷汁煎匀,涂头顶,留囟门,涂四肢,留手足心勿涂,甚效。 (《邓笔峰杂兴》)

【主治】肿毒初发,研末,和生姜汁涂之(时珍,《圣惠方》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消或破,皆无痕也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
【主治】心痹痛。烧存性研,盐汤点服二钱(《日华》)。

(《别录》中品)
【校正】自菜部移入此,并入有名未用 草为一。
【释名】覆菹(《别录》)、 草
弘景曰∶本草白 荷,而今人呼赤者为 荷,白者为覆菹。盖食以赤者为胜;入药以白者为良,叶同一种尔。
时珍曰∶覆菹,许氏《说文》作 苴,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作 且,与芭蕉音相近。骚.大招》云∶醢豚若狗脍苴 。王逸注云∶苴 (音博), 荷也。见本草。而今之本草无之,则脱漏亦多矣。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∶ 草生淮南山谷。
颂曰∶ 荷,荆襄江湖间多种之,北地亦有。春初生,叶似甘蕉,根似姜芽而肥,其叶冬枯,根堪为菹。其性好阴,在木下生者尤美。潘岳《闲居赋》云∶ 荷依阴,时藿向阳,是也。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云∶仲冬以盐藏 荷,用备冬储,又以防虫。史游《急就篇》云∶荷冬日藏,其来远矣。然有赤白二种∶白者入药,赤者堪啖,及作梅果多用之。
宗奭曰∶ 荷,八、九月间腌贮,以备冬月作蔬果。治病止用白者。
时珍曰∶苏颂《图经》言∶荆襄江湖多种,今访之无复识者。惟杨慎《丹铅录》云∶就章》注∶ 荷即今甘露。考之本草形性相同。甘露即芭蕉也。崔豹《古今注》云∶ 荷,似芭蕉而白色,其子花生根中,花未败时可食,久则消烂矣。根似姜。宜阴翳地,依荫而生。又按王 《山居录》云∶ 荷宜树阴下,二月种之。一种永生,不须锄耘,但加粪耳。八月初踏其苗令死,则根滋茂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为菹,亦可酱藏。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,则过冬不冻死也。
【修治】 曰∶凡使勿用革牛草,真相似,其革牛草腥涩。凡使白 荷,以铜刀刮去粗皮一重,细切,入砂盆中研如膏,取自然汁炼作煎,新器摊冷,如干胶状,刮取用之。

顶一下
(6)
60%
踩一下
(4)
4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