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

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

《本草纲目》菜部二(12)

【简介】百合地黄汤∶治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者。用百合七枚,泉水浸一宿,明旦更以泉水二升,煮取一升,入生地黄汁一升,同煎取一升半,分再服。(并仲景《金匮要略方》)。 百合变渴∶病已经月,变成消渴者。百合一升,水一斗

百合地黄汤∶治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者。用百合七枚,泉水浸一宿,明旦更以泉水二升,煮取一升,入生地黄汁一升,同煎取一升半,分再服。(并仲景《金匮要略方》)。
百合变渴∶病已经月,变成消渴者。百合一升,水一斗,渍一宿,取汁温浴病患。浴毕食白汤饼。(陈延之《短剧方》)。
百合变热者∶用百合一两,滑石三两。为末。饮服方寸匕。微利乃良。(《短剧方》)。
百合腹满,作痛者∶用百合炒为末,每饮服方寸匕,日二。(《短剧》)。
阴毒伤寒∶百合煮浓汁,服一升良。(《孙真人食忌》)
肺脏壅热,烦闷咳嗽者∶新百合四两,蜜和蒸软,时时含一片,吞津。(《圣惠方》)。
肺病吐血∶新百合捣汁,和水饮之。亦可煮食。(《卫生易简》)。
耳聋耳痛∶干百合为末,温水服二钱,日二服。(《胜金方》)。
拔白换黑∶七月七日,取百合熟捣,用新瓷瓶盛之,密封挂门上,阴干百日。每拔去白者掺之,即生黑者也。(《便民图纂》)。
游风隐疹∶以楮叶掺动,用盐泥二两,百合半两,黄丹二钱,醋一分,唾四分,捣和贴之。(《摘玄方》)。
疮肿不穿∶野百合,同盐捣泥,敷之良。(《应验方》)。
天泡湿疮∶生百合捣涂,一、二日即安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。
鱼骨哽咽∶百合五两。研末。蜜水调围颈项包住,不过三、五次即下。(《圣济》)。

【主治】

小儿天泡湿疮,曝干研末,菜子油涂,良(时珍)。

【主治】

酒炒微赤,研末汤服,治肠风下血(思邈)。

山丹

(《日华》)

【释名】

红百合(《日华》)、连珠(同)、川强瞿(《通志》)、红花菜。

【集解】

诜曰∶百合红花者,名山丹。其根食之不甚良,不及白花者。
时珍曰∶山丹根似百合,小而瓣少,茎亦短小。其叶狭长而尖,颇似柳叶,与百合迥别。
四月开红花,六瓣不四垂,亦结小子。燕、齐人采其花跗未开者,干而货之,名红花菜。
卷丹茎叶虽同而稍长大。其花六瓣四垂,大于山丹。四月结子在枝叶间,入秋开花在颠顶,诚一异也。其根有瓣似百合,不堪食,别一种也。

【气味】

甘,凉,无毒。《正要》云∶平。

【主治】

疮肿、惊邪(大明)。女人崩中(时珍)。

【气味】

同根。

【主治】

活血。其蕊,敷疔疮恶肿(时珍)。

草石蚕

(《拾遗》)

【校正】

自草部移入此。

【释名】

地蚕(《日用》)、土蛹(《余冬录》)、甘露子(《食物》)、滴露(《纲目》)、地瓜儿。
时珍曰∶蚕蛹皆以根形而名,甘露以根味而名。或言叶上滴露则生,珍常莳之,无此说也。其根长大者,《救荒本草》谓之地瓜儿。

【集解】

藏器曰∶陶氏注虫部石蚕云∶今俗用草根黑色。按∶草石蚕生高山石上,根如簪,上有毛,节如蚕,叶似卷柏。山人取食之。
颂曰∶草根之似蚕者,亦名石蚕。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,四时常有。其苗青,亦有节。三月采根用。
机曰∶草石蚕,徽州甚多,土人呼为地蚕。肥白而促节,大如三眠蚕。生下湿地及沙碛间。秋时耕犁,遍地皆是。收取以醋淹作菹食。冬月亦掘取之。
颖曰∶地蚕,生郊野麦地中。叶如薄荷,少狭而尖,文微皱,欠光泽。根白色,状如蚕。四月采根,水瀹和盐为菜茹之。
时珍曰∶草石蚕,即今甘露子也。荆湘、江淮以南野中有之,人亦栽莳。二月生苗,长者近尺,方茎对节,狭叶有齿,并如鸡苏,但叶皱有毛耳。四月开小花成穗,一如紫苏花穗。
结子如荆芥子。其根连珠,状如老蚕。五月掘根蒸煮食之,味如百合。或以萝卜卤及盐菹水收之,则不黑。亦可酱渍、蜜藏。既可为菜,又可充果。陈藏器言石蚕叶似卷柏者,若与此不同也。

【气味】

甘,平,无毒。
时珍曰∶不宜生食及多食,生寸白虫。与诸鱼同食,令人吐。

【主治】

浸酒,除风破血。煮食,治溪毒(藏器)。焙干,主走注风,散血止痛。其节,亦可捣末酒服(苏颂)。和五脏,下气清神(《正要》)。

竹笋

(《蜀本草》)

【校正】

并入木部《拾遗》桃竹笋。

【释名】

竹萌(《尔雅》)、竹芽(《笋谱》)、竹胎(《说文》)、竹子(《神异经》)。
时珍曰∶笋,从竹、旬,谐声也。陆佃云∶旬内为笋,旬外为竹,故字从旬。今谓竹为妒母草,谓笋生旬有六日而齐母也。僧赞宁《笋谱》云∶笋一名萌,一名箬,一名KT ,一名茁,一名初篁。皆会意也。俗作笋者,非。

【集解】

弘景曰∶竹类甚多。笋以实中竹、篁竹者为佳。于药无用。
颂曰∶竹笋,诸家惟以苦竹笋为最贵。然苦竹有二种∶一种出江西及闽中者,本极粗大,笋味殊苦,不可啖;一种出江浙及近道者,肉浓而叶长阔,笋味微苦,俗呼甜苦笋,食品所宜,亦不闻入药用也。
时珍曰∶晋.武昌戴凯之、宋.僧赞宁皆着《竹谱》,凡六十余种。其所产之地,发笋之时,各各不同。详见木部竹下。其笋亦有可食、不可食者。大抵北土鲜竹,惟秦、蜀、吴、楚以南则多有之。竹有雌雄,但看根上第一枝双生者,必雌也,乃有笋。土人于竹根行鞭时掘取嫩者,谓之鞭笋。江南、湖南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为冬笋,《东观汉记》谓之苞笋,并可鲜食,为珍品。其他则南人淡干者为玉版笋、明笋、火笋,盐曝者为盐笋,并可为蔬食也。按∶赞宁云∶凡食笋者譬如治药,得法则益人,反是则有损。采之宜避风日,见风则本坚,入水则肉硬,脱壳煮则失味,生着刃则失柔。煮之宜久,生必损人。苦笋宜久煮,干笋宜取汁为羹茹。蒸之最美,煨之亦佳。味 者戟人咽,先以灰汤煮过,再煮乃良。
或以薄荷数片同煮,亦去 味。《诗》云∶其蔌伊芳何,惟笋及蒲。《礼》云∶加豆之实,笋菹鱼醢。则笋之为蔬,尚之久矣。

诸竹笋

【气味】

甘,微寒,无毒。
藏器曰∶诸笋皆发冷血及气。
瑞曰∶笋同羊肝食,令人目盲。

【主治】

消渴,利水道,益气,可久食(《别录》)。
利膈下气,化热消痰爽胃(宁原)。

苦竹笋

【气味】


顶一下
(3)
50%
踩一下
(3)
5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