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

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

《本草纲目》菜部二(10)

【简介】旧二,新二。 腹中癖气∶生芋子一斤压破,酒五斤渍二七日。空腹每饮一升,神良。(韦宙《独行方》)。 身上浮风∶芋煮汁浴之。慎风半日。(孟诜《食疗》)。 疮冒风邪肿痛∶用白芋烧灰敷之。干即易。(《千金方》)

旧二,新二。

腹中癖气∶生芋子一斤压破,酒五斤渍二七日。空腹每饮一升,神良。(韦宙《独行方》)。
身上浮风∶芋煮汁浴之。慎风半日。(孟诜《食疗》)。
疮冒风邪肿痛∶用白芋烧灰敷之。干即易。(《千金方》)。
头上软疖∶用大芋捣敷之,即干。(《简便方》)。

叶、茎

【气味】

辛,冷,滑,无毒。

【主治】

除烦止泻,疗妊妇心烦迷闷,胎动不安。又盐研,敷蛇虫咬,并痈肿毒痛,及毒箭(大明)。
梗∶擦蜂螫尤良(宗 )。汁∶涂蜘蛛伤(时珍)。

【发明】

慎微曰∶沈括《笔谈》云∶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,见一蜘蛛为蜂所螫,坠地,腹鼓欲裂,徐行入草,啮破芋梗,以疮就啮处磨之,良久腹消如故。自后用治蜂螫有验,由此。

【附方】

新一。

黄水疮∶芋苗晒干,烧存性研搽。(邵真人《经验方》)。

【附录】

野芋
弘景曰∶野芋形叶与芋相似,芋种三年不采成 芋(音吕),并能杀人。误食之烦闷垂死者,惟以土浆及粪汁、大豆汁饮之,则活矣。
藏器曰∶野芋生溪涧侧,非人所种者,根、叶相似。又有天荷,亦相似而大。
时珍曰∶小者为野芋,大者为天荷,俗名海芋。详见草部毒草类。野芋根辛冷,有大毒。醋摩敷虫疮恶癣。其叶捣涂毒肿。初起无名者即消,亦治蜂、虿螫,涂之良。

土芋

(《拾遗》)

【校正】

自草部移入此。

【释名】

土卵(《拾遗》)、黄独(《纲目》)、土豆。

【集解】

藏器曰∶土芋蔓生,叶如豆,其根圆如卵。 食后弥吐,人不可食。又云∶土卵蔓生,如芋,人以灰汁煮食之。
恭曰∶土卵似小芋,肉白皮黄。梁、汉人名为黄独。可蒸食之。

【气味】

甘、辛,寒,有小毒。

【主治】

解诸药毒,生研水服,当吐出恶物便止。煮熟食之,甘美不饥,浓人肠胃,去热嗽(藏器)。

薯蓣

(《本经》上品)

【校正】

自草部移入此。

【释名】

薯 (音诸预)、土薯(音除)、山薯(《图经》)、山芋(《吴普》)、山药(《衍义》)、玉延。
吴普曰∶薯蓣,一名 薯,一名儿草,一名修脆。齐、鲁名山芋,郑、越名土 ,秦、楚名玉延。
颂曰∶江、闽人单呼为 (音若殊及韶),亦曰山 。《山海经》云∶景山北望少泽,其草多 (音同薯蓣)。
则是一种,但字(或音殊,或音诸)不一,或语有轻重,或相传之讹耳。
宗奭曰∶薯蓣,因唐代宗名预,避讳改为薯药;又因宋英宗讳署,改为山药。尽失当日本名。恐岁久以山药为别物,故详着之。

【集解】

《别录》曰∶薯蓣生嵩高山谷。二月、八月采根曝干。
普曰∶亦生临朐钟山。始生赤茎细蔓。五月开白花。七月结实青黄,八月熟落。其根内白外黄,类芋。
弘景曰∶近道处处有之,江南、山东皆多。掘取食之以充粮。南康间最大而美,服食亦用之。
恭曰∶此有两种∶一者白而且佳,晒干捣粉食大美,且愈疾而补;一者青黑,味殊不美。蜀道者尤良。
颂曰∶处处有,以北都、四明者为佳。春生苗,蔓延篱援。茎紫,叶青,有三尖,似白牵牛叶,更浓而光泽。夏开细白花,大类枣花。秋生实于叶间,状如铃。今人冬春采根,刮之白色者为上,青黑者不堪。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。春取宿根头,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之。
苗生以竹梢作援,高一、二尺。夏月频溉之。当年可食,极肥美。南中一种生山中,根细如指,极紧实,刮磨入汤煮之,作块不散,味更珍美,云食之尤益人,过于家园种者。又江湖、闽中一种,根如姜、芋之类而皮紫。极有大者,一枚可重数斤。削去皮,煎、煮食俱美,但性冷于北地者耳。彼土人呼为薯。南北之产或有不同,故形类差别也。
甄权曰∶按∶刘敬叔《异苑》云∶薯蓣,野人谓之土薯。根既入药,又复可食。人植之者,随所种之物而像之也。
时珍曰∶薯蓣入药,野生者为胜;若供馔,则家种者为良。四月生苗延蔓,紫茎绿叶。
叶有三尖,似白牵牛叶而更光润。五、六月开花成穗,淡红色。结荚成簇,荚凡三棱合成,坚而无仁。其子别结于一旁,状似雷丸,大小不一,皮色土黄而肉白,煮食甘滑,与其根同。
王《山居录》云∶曾得山芋子如荆棘子者,食之更愈于根。即此也。霜后收子留种,或春月采根截种,皆生。

【修治】

颂曰∶采白根刮去黄皮,以水浸之,糁白矾末少许入水中,经宿净洗去涎,焙干用。
宗奭曰∶入药贵生干之,故古方皆用干山药。盖生则性滑,不可入药;熟则滞气,只堪啖耳。其法∶冬月以布裹手,用竹刀剐去皮,竹筛盛,置檐风处,不得见日,一夕干五分,候全干收之。或置焙笼中,微火烘干亦佳。
曰∶凡使,勿用平田生二、三纪者,须要山中生经十纪者。皮赤,四面有须者妙。采得以铜刀刮去赤皮,洗去涎,蒸过曝干用。

【气味】

甘,温、平,无毒。
普曰∶神农∶甘,小温;桐君、雷公∶甘,凉,无毒。
之才曰∶紫芝为之使。恶甘遂。

【主治】

伤中,补虚羸,除寒热邪气,补中,益气力,长肌肉,强阴。久服,耳目聪明,轻身不饥延年(《本经》)。主头面游风,头风眼眩,下气,止腰痛,治虚劳羸瘦,充五脏,除烦热(《别录》)。补五劳七伤,去冷风,镇心神,安魂魄,补心气不足,开达心孔,多记事(甄权)。
强筋骨,主泄精健忘(大明)。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润皮毛(时珍)。生捣贴肿硬毒,能消散(震亨)。

【发明】

权曰∶凡患人体虚羸者,宜加而用之。
诜曰∶利丈夫,助阴力。熟煮和蜜,或为汤煎,或为粉,并佳。干之入药更妙。惟和面作 则动气,为不能制面毒也。
李杲曰∶山药入手太阴。张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,以其凉而能补也。亦治皮肤干燥,以此润之。
时珍曰∶按∶吴绶云∶山药入手、足太阴二经,补其不足,清其虚热。又按∶王履《溯洄集》云∶山药虽入手太阴,然肺为肾之上源,源既有滋,流岂无益,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强阴也。又按∶曹毗《杜兰香传》云∶食薯蓣可以辟雾露。

【附方】

旧一,新十。

补益虚损,益颜色,补下焦虚冷,小便频数,瘦损无力∶用薯蓣于沙盆中研细,入铫中,以酥一大匙熬令香,旋添酒一盏煎搅令匀,空心饮之。每旦一服。(《圣惠方》)。


顶一下
(3)
50%
踩一下
(3)
5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