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

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

漫谈太极起势

【简介】杨澄甫遗著《太极拳之练习谈》曰:太极拳,乃柔中寓刚,棉里藏针之艺术,于技术上、生理上、力学上,有相当之哲理存焉。虽然良师之指导,好友之切磋,固不可少,而最紧要者,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练,否则谈论终日,思慕终年,一朝交手,空洞无物,依然是门外汉者
杨澄甫遗著《太极拳之练习谈》曰:“太极拳,乃柔中寓刚,棉里藏针之艺术,于技术上、生理上、力学上,有相当之哲理存焉。虽然良师之指导,好友之切磋,固不可少,而最紧要者,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练,否则谈论终日,思慕终年,一朝交手,空洞无物,依然是门外汉者,未有逐日功夫,古人所谓,终思无益,不如学也。若能晨昏无间,寒暑不易,一经动念,即举摹练,无论老幼男女,即其成功则一也。”
  这段话,说的是一个字:“练”。
  又曰:“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。一式一式由师指授,学者悉心静心。此时学者分内外上下注意。属于内者,即所谓用意不用力,下则气沉丹田,上则虚灵顶劲;属于外者,周身轻灵,节节贯串,由脚而腿而腰,沉肩曲肘等是也。初学之时,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,一招一式,总须仔细推求,举动练习,务求正确,习练既纯,再求二式,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。”
  此数语点明练拳之要领。
 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曰:“用功的要点,是依规矩练架子,从中慢慢体会。架子有了体会,一切推手发劲等等,稍加指点,就可了解。否则一切都是白费。架子是本,要松软舒适地练架子,最为要紧。”
  此语说明练拳之重点:盘架子。
  习练太极,务求其真。于初学者,求太极之真,还须落实在练架子上,落实在一式一式上。太极拳书籍甚多,或说拳势,或释拳理;拳理偏于抽象,拳式重在形体。二者合一,拳功兼练者,见之于文字者较少,行之于实践者最难。这是瓶颈,也是现状。如杨澄甫三子杨振铎著:《中国杨式太极》一书,图解讲授拳架凡103式,大抵为形体动作。杨澄甫著: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,讲授拳势,也是形体动作,兼及对打实用指导。如以杨式太极拳为圭臬,练架子,习拳式,杨澄甫、杨振铎父子著作的这两本书足矣,无须后学者蛇足续貂。但练内功,却有不明、不足之撼。
  当然,但凡学习太极拳者,练拳式的先后次序、形体动作,可能以师从之不同,而与杨澄甫、杨振铎嫡传偶有相异或大有不同,但内功则一。即使如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、八十八式太极拳等,虽然对杨式太极拳改动颇大,亦无大碍。学习者可就杨氏父子的著作所示,改拳练架子,但也可以大体上保留自己既有的拳架,而尽心著力于“惟内之是求”,如此这般,还是可以走上拳功兼练之康庄大道的。
  在下不揣冒昧,自杨振铎著《中国杨式太极》一书中杨式太极拳预备势、起势二式始,按拳功兼练的小道理,逐式试释“惟内之是求”的练法,以就正于众多方家。

  杨澄甫说太极拳起势曰:此式“守我之静,以待人之动,则内外合一,体用兼全。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,殊不知练法用法,俱根本于此。”
该文所指出的“忽略”,说的是:或未得要领,或略而不行,或有形无意,或不知其可。总之糊里糊涂,全身站直就算了事,完全不顾“守我之静”、“内外合一”这八个字了。
  这八个字,可以算是起势的纲领。此时此势,首求大松大软,必须得李雅轩所说的“双沉”之境界,才算是迈进太极拳的门槛。
  “双沉”大不同于“双重”。“双重”是身躯僵硬,关节、骨骼,肌肉,四肢,脏腑,经络皆有拙力在。其甚者,还有十只脚趾有意无意用力抓地之大失误。身不松,意不沉,硬力、拙力当家,整个身躯就必然是“双重”。《太极拳论》所指出的“双重则滞”、“双重之病未悟耳”,其缘由即在于此。
  “沉”或“双沉”则与“双重”迥异。看似简单的“预备势”,是全身内外于稳静松软中,渐求其轻灵、虚无。轻一分,则“沉劲”有一分,轻十分,“沉劲”即达十分。轻到整个身躯一似空无所有,乃最佳境界。得此境界,两只脚掌的感觉,如粘于地面上,人身和地面几乎融为一体。这种感觉,只有以“惟内之是求”贯彻始终,才能蓄而得之。
  练此势时之气沉丹田,宜守其九,余一成,可分注双足涌泉穴。双目似闭非闭,以神领,以气化;脚下自然稳,身躯自然松,这就是“双沉”。如此势能维持较长时间,手足四肢皆能明显变暖,呼吸自然细长匀缓,更甚者,可有唾液沁出,微有甜味。
  凡此种种,都是意,不在外面。
  逐日体验此“沉劲”,并能时时见之于行,则虚领顶劲,沉肩坠肘,便是自然天成。
  此预备势亦即气功中的站功,也就是老子《道德经》所说的:“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”之功夫境界。
  “双沉”不是病,是功。太极拳每一式的虚实、开合、起伏之交接处、更替时,都必须经过瞬间的“双沉”。其感悟与功效,正如预备势之“双沉”。
  时日既久,学拳者能得“双沉”之功夫,就是练得内功。
  太极拳预备势、起势,乃是化拙力、求松软、得“双沉”功夫之第一步;是基础,是“无极”。故练此势时,万万不可忽而略之。
  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头一句话是:“太极者,无极而生,阴阳之母也。”
  预备势,就是“阴阳之母”的“无极”。
  起势之动作,见之于杨澄甫、杨振铎父子所著的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和《中国杨式太极》,在此不赘。
  杨澄甫曰:“两手指尖向前,掌心向下。”杨振铎曰:“手背向外,手心向里。提至略与肩平,掌心向下,指尖朝前……”父子二人解释本式的双手掌心方向有所不同,不伤大雅;皆可。
  很多教师学生教学太极拳起势,大抵都以“两臂上提”,加之以“全身放松”,就算合格,这恐怕是一种历史的误会。因为这样的“起势”,臂动手提即尽矣,腰、腿、身……皆不动,既弃“虚实”,又无“阴阳”,未免大有违于“一动无有不动”之古训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